首页 > 都市言情 > 刚改邪归正,重生成悟性学霸了 > 第413章 成为华夏科学第一人

第413章 成为华夏科学第一人(2/2)

目录

田刚一琢磨,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哪怕,许青山建起来的这所大学会和政府产生合作,可政府是没有办法完全插手到学校的内部管理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许青山这也算是建了一所学术养老院。

虽然像他们这种院士级的大佬,到处都有学校愿意养着他们,哪怕他们已经过了出学术成果的阶段。

可问题是以许青山的水平,他的名声吸引来的生源资源,他们如果去青山大学养老,那是还有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末段发挥余光余热的。

“而且说句心里话,如果能够抛开一些指标上的要求,或许真的可能更容易做出一些有改变意义的成果来。”

周其凤突然叹了一口气,说道。

“哪怕是我们京大,还是隔壁华清,有时候也都不能免俗。”

“我现在还是京大的校长,我能为了科研,专心保驾护航,可以后我总有退休或者离开的时候,到时候继任者会怎么选择我也不清楚,但我相信,青山的目光会始终锁定在科研工作上。”

“最主要的,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田刚点了点头。

虽然周琦凤说的稍微有些隐晦,但他也是瞬间就理解了他的意思。

一所完全能由科研来主导的院校,不用担心任何指标和考核,只要能拥有一个足够强大和头脑清晰的领导者,那未来的发展还是大有可期的。

更何况许青山自己还是一座巨大的金山,能够拥有那样的商业帝国,对于京大这帮老东西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他们看来,许青山做这所大学,就没有失败的可能性。

毕竟此时在国内顶级学者这一块,没有人比许青山年轻,就算是年龄来个对半折,都要比许青山大。

而在个人实力上,许青山也是目前华夏最顶尖的那一撮。

最后则是经济实力,目前来看华夏也没有哪个学者能像许青山这样会赚钱。

“既然年轻人愿意去搏一搏,那我们这些做长辈的自然要拿出诚意来,好好支持,指不定啊,以后青山就能成为像钱老那样的人物。”

周其凤说道,他的言语之中极为推崇。

他看向了田刚,表情稍显严肃,低声说道。

“对于青山这样的期望并不是只有我有,华清那边也有,华科院那边也有,就连上面也有这样的想法。”

要知道,在科研科技方面,华夏境内最受推崇的科学家并非是那些拿到过什么什么奖的存在,而是被称作了“华夏民族脊梁”的钱学森钱老先生。

当别的科学家还在执着于个人成就的时候,钱老先生已经把毕生所学完全投诸于华夏这个百废待兴的祖国。

常人对于钱老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两弹一星工程的核心领导者上。

大多数人认为钱老撑起的只是华夏的军工体系,包括原子弹、氢弹、火箭、导弹等等,实际上如果华夏没有钱老的话,真不一定能够发展到现如今的地步,甚至在未来完全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钱老可谓是在应用科学方面做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

他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预测几乎没有出错的地方,其中包括了几十年后的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方向。

而他在1954年发表的《工程控制论》,首次将控制论引入工程技术领域,奠定自动化技术理论基础,成为了华夏走向工业大国的核心支柱。

他不仅主导了华夏第一批系统科学的研究者培养,为整个华夏的学科方法论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还将系统工程思想推广到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国家最艰难的阶段提供了经济建设的肥沃土壤,就单单这一项,他就为当年的华夏节省了数百亿的费。

在普通工人工资只有十几块的年代,当年的数百亿,价值难以估算。

他所做的事是真正的“在沙漠上培育出一朵健康的来。”

在华夏科研人的心目中,钱老是以科学家、战略家、教育家三重身份,完全重构了华夏现代科技体系,亲手描绘出了华夏鼎盛的未来。

周其凤能在这个时候对着田刚说出这样的话。

同样也代表着他对于许青山的期许。

他在许青山身上看到的,不是像田刚他们一样,那种单一的伟大科学家的未来。

而是真正的,“成为华夏科学第一人”的可能性。

如果华夏能够再度拥有一位像钱学森先生一样的人物的话,那周其凤可以大胆的预测,未来华夏必定站在世界强国之巅,并且能够维持着那样繁荣昌盛的局面,直至百年之后。

在这种时候,许青山的作用就已经完全跳脱成了科学家的范畴,而是会成为华夏国运一般的存在。

他很期待能看到那一天。

这也是为什么周其凤会竭尽全力的去支持许青山想做的事情。

田刚听到了周其凤的评价,并没有像平时那样和周其凤开玩笑,而是埋头猛猛喝茶,连着喝了好几杯茶,一点都不嫌烫。

“可是如果你们都这样想的话,我担心他身上的压力会太大。”

闷得好一会,田刚才缓缓开口道。

“他才十九岁。”

“就是因为他才十九岁。”

周其凤放下了手里的杯子,眼中闪烁着星辰。

“他能在这个年纪就做到这些事情,才有承载着我们这些旧时代老东西期许的资格。”

“不要小瞧了他,他可不是一般的年轻人,甚至比你我,都要强大。”

田刚沉默了一会,为周其凤再倒上了一杯茶。

没有人知道这两位老人在校长办公室里聊了多少东西,也没有人知道,此时此刻的华夏科研正在因为某个年轻人发生着怎样的转变。

但对于许青山来说。

他手里头的工作是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忙碌了。

他甚至忘了自己身边还有纪录片团队在跟着自己做每日拍摄,没日没夜地泡在办公室里、实验室里推动着项目进度。

好几次都是被江浣溪过来拉着回家睡觉才肯罢休。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纪录片团队就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