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年12月30日 广东英德 省直机关五七干校(1/2)
第二百零四章
1968年12月30日
广东英德省直机关五七干校
广东虽然地处于低纬度的亚热带,冬天气温极少低于零度,但一旦寒潮来临,裹挟着珠三角密布河网的水汽,那种刻入骨头缝里的湿冷体感让人十分不好受。
陈振忠披着破棉袄,掀开茅草门帘,看了看门外,天气阴郁,还下着蒙蒙细雨,气压低的让人烦躁。还有一天就要过新年了,可这里丝毫没有过节的喜庆气氛。
大通铺上的人们不舍得暖烘烘的被窝,都在慢吞吞地穿衣起床,挨着门口最近的原内保处副处长邓天龙忍不住叫道:“老陈,一大早掀什么门帘,那点暖和气都让你放跑了。”
陈振忠还嘴道:“你条懒虫,不放点冷气,你动作更慢。”说罢走到门外,仰面朝天,任由细雨落在脸上,深深吐了口浊气。
自从黑龙江庆安县柳河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五七干校”后,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社论,就此经验作了阐述和推广,全国各地纷纷兴办了大批“五七干校”,成为集中容纳党政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劳动和思想教育的地方。
广东省直机关的五七干校就坐落在粤中北山区的英德。
英德出产的红茶驰名中外,据说是英国女王的御用红茶。陈振忠他们干校的所在地,原本是省公安厅管辖的劳改农场,如今已把劳改犯全部迁走,几个分场容纳了几千名原先省委省政府机关的各级干部以及广东文学艺术教育界的众多知识分子。
陈振忠是第二批被送到“五七干校”的省直机关干部,他所在的四分场集中了几百名原省公安厅的厅、处、科级干部,按照军队编制分为连、排、班,从事种稻、摘茶、养猪、放牛等农业劳动。
人多房子少,条件好的能住上简易的红砖老平房,条件差的只能住茅草屋。陈振忠所在的二连就住在以前劳改犯住过的茅草房,一个大通铺住了十个人,都是原省厅各部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陈振忠还是二连一排三班副班长。
这里是水稻产区,不缺稻草,陈振忠他们住的房子屋顶是稻草罟的,门帘是稻草织的,连床垫子也是稻草铺的。屋子里除了劳改犯们留下的气味,又增加了十个大老爷们的烟味儿、体味儿以及潮湿稻草呕出的难闻气味,其味道可想而知。
因此,早起的陈振忠,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出门透透气。
陈振忠点了支烟,凝望着远处丘陵起伏烟雨朦胧的茶园,贪婪地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
陈振忠抽完了两支烟,屋里的人们才穿好衣服纷乱地在门前列队。陈振忠是班副,自然站在队尾,班长是政治部的处长曾克炜,恰巧曾是林华堂的上级。
“都有,立正!向左转,齐步走!”
班长一声令下,十个人的小队伍齐步向食堂走去。其他各班排的干部在同一时间也纷纷列队走向食堂,遇到极熟的同事还戏谑地相互斗嘴。
按照规矩,吃早饭前要进行“早请示”,大家以连为单位,站在食堂前的空地上,在连长或指导员带领下,大声朗读:
“……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学习完了,由各连连长进行讲评,最后大家齐呼几句口号,才能进食堂吃早饭。
虽然身在“美食之乡”,早饭却很简单,几乎天天一样:馒头、咸菜、大米粥,主要原因是人太多,蒸馒头熬粥工序简单,速度快。
吃完早餐,各连重新集合列队,连长分配今天的劳动任务。
“陈振忠!”
“到!”
“听说你多少会些测绘?”
“懂点皮毛。”
队列里传出些善意的哄笑,其他处室的干部平时都开玩笑,说政保干部是万金油,什么都见过,什么都会一点。
“懂点就行,今天你不用下田了,带上两个人去一连,帮助他们进行测绘工作,他们在挖河泥。”
“是!”
“曾克炜!”
“到!”
“胡永书!”
“到!”
“你们两个跟陈振忠走,给他当助手。”
“是!”
“其他同志,立正,右拐弯齐步——走!”
英德是个盆地,周边都是山和丘陵,平原很少,境内有三条大河流经,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有很多茶园和稻田。
一连驻地离茶场四分场不远,住的条件比陈振忠他们二连强多了,是红砖平房,但劳动强度大。他们的任务是将一条河道的河泥挖出来,填到周围的几个池塘造田,一方面疏浚河道,另一方面造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水稻。
河道的上游被临时筑的堤坝拦住,裸露出黑色的河床。河堤上插了一溜儿红旗,大喇叭里穿插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和女广播员的表扬稿,一连和过来增援的二连分成几支队伍,有的在河道里挖河泥,有的推着小推车往远处的池塘里运河泥。几百人的场面看上去热火朝天。
陈振忠撅着屁股透过测绘仪,看着远处胡永书扶着的小红旗,不时报出数据,让身边的曾克炜记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