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悲惨前生与重生 > 第10章 欣宛(上)

第10章 欣宛(上)(2/2)

目录

旁边的包烣看到后,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好好利用的话,可以拉近一下2人之间的距离。

于是来到人前,一脸善意提议:“睐青学长,可以给我个面子,一起吃个饭吧”。

一听声音睐青就知道那头猪来了,看都懒的一眼,低头去拿报,随意的回了一句:“不了。”

说完理都不带理的,直接带上了东西,前往天台用餐。

包烣整个人脸色十分的难看,快要装不住了。

他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嚣张的人,真就看都不看自己一眼,全程无视。

但很快又平息下来。

不是因为想通了,而是跟这种人生气,真的不值得。

还是去跟几个美女校花一起吃个饭,消消火吧。

欣宛因为找睐青有事,所以早就跟了上去,等包烣回过神后,她人都不见了。

最后还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

学院天台。

今天的报纸,并没有能让睐青提起兴趣的地方。

里面内容还是太少太杂,那种真正有价值的第一手情报,基本没有。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能上报纸的新闻,基本上是边角料中的边角料。

哪怕在老练的情报分析师,也不能单靠这些烂大街的信息,也做不出什么有效的准确预判。

并且报纸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人发家致富的,而是警告大家快跑。

等登上头条时,基本上早已成了既定事实,大伙能做只有把损失交掉最低,收拾东西赶紧跑路。

想到这,睐青觉得自己要赶快了。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消息渠道,是没法掌握整个市场未来的走向。

只有比别人先拿到大量的情报,筛选出有用的部分,靠着这些先人一步,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个消息渠道,然后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在慢慢向外扩展壮大。

好在后天就是周末。

他准备一个人去市场看看,做个简单的调查。

最主要的目的是看看以前那些消息渠道在不在,或者能不能找到几个认识的人在。

毕竟自己重生不是45年前,而是十几年前。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能改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

未来许多大人物和事物现在还只是一些小角色,尚未显露头角,不一定能指望的上。

最好还是先调查清楚,在做打算。

以免到了最后,发现人家只是徒有虚名,浪费了时间不说,要是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好笑了。

睐青是个努力派,坚信人是靠经历和磨练成长的。

有时候一个重大的转折和醒悟,是真的可以受益终生,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人生和轨迹。

不过能走多远多高,取得多大成就,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比较看天赋。

就在他思考布局的时候,有人走了过来问了一句:“方便我在这里用餐吗。”

抬头一看,发现来到人是新闻,也没说什么表示了默许。

睐青归根到底也不是什么绝情高冷的人。

要是对方礼相待人,那自己也会尽到礼数,如果对方趾高气扬,那自己也会回以脸色。

反正讲究一个礼尚往来。

看人家没表示出拒绝,欣宛就坐在了身边,一起用餐起来。

过了好一会,2人都用餐结束,都没说什么话。

本想欣宛是想等睐青开口的,现在看已经不行了,自己得主动一点了才行。

接着她带着不解语气问了对方一个问题:“睐青,昨天那球,你为什么要传回去?”

“我很好奇里面的原因,能告诉我吗。”

在把手中的牛奶喝完后,睐青随意的回应:“不想投,麻烦。”

这话一出欣宛有好奇心更重了,于是继续追问:“我想知道一向理智的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出格行为。”

“是有什么事在里面吗,能不能和我说说。”

对于这个问题睐青没有选择正面回答,只是给了一个反问:“这很重要吗?”

欣宛看他在回避问题,开始了旁敲侧听:“是和包烣有关吗。”

“我看你传球的时候明显停顿了一下,想了一会。”

听到这话,睐青的脑袋宕机了一下,用看傻子的眼神看了人一眼。

他不知道欣宛怎么得出这个结论了,真的挺无言以对的。

这下聊天的心情一下子也没了,直接打了一个哈欠,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别多想了,很多复杂逻辑背后,道理都很简单。”

“就是我不爽了,不投了,就这么简单。”

这下欣宛迷茫了。

她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不怕别人在背后说些什么吗,真的自找麻烦啊。

道理呢都懂,只是有点不理解。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们2的思维方式简直就是2个对立面。

睐青总是喜欢把问题简单化,这确定好目标后在开始一系列复的布局,喜欢先快后慢。

所以这件事在他眼里,就是想不想投,要不要投的事。

就是这么简单,也没想太多。

欣宛则相反。

喜欢吧一开始把问题复杂化,在简单小心的趋利避害,是先慢后快的类型。

在她眼里,这事关系到面子里子,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且这种举手之劳就能避免大量麻烦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做的道理呢。

睐青是能看出欣宛心里这份迷茫,却猜不到是什么,索性懒的猜了。

反正这件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猜不猜都一样。

就这样2人待到了午休结束。

在午休快结束,准备下楼回教室的时候。

欣宛问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她此行来的目的,也就是方炳霞的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