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朱允熥的政策:不听话的杀,听话的可以过好日子!(2/2)
官员了解情况后,耐心地调解道:“借用东西要提前打招呼,用完了要及时归还。”
“以后大家都注意点,别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
两人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互相道了歉。
官员接着说:“咱们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要遵守规矩,互相尊重。”
“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两个牧民点头称是。
同时,朝廷还鼓励部落里的人们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
一位部落首领被推选为地方代表后,激动地对大家说:“乡亲们,朝廷信任咱,让咱参与管理。”
“咱一定要好好干,为咱部落,也为大明出份力。”
大家纷纷鼓掌表示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北元部落的人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他们对大明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开始把自己当作大明的子民。
一位年轻人对老者说:“阿爷,我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大明的人了,咱在这里生活得挺好,还有这么多机会学习和发展。”
老者笑着说:“是啊,娃,咱要感恩朝廷。以后咱就跟着大明好好过日子。”
然而,他们心中也始终保留着对草原故乡的思念。
在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里,一位妇女对着远方的天空祈祷:“祖先啊,我们虽然离开了草原,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教诲。”
“这里也是我们的家,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旁边的孩子拉着她的手,问道:“我们还能回草原看看吗?”
妇女摸了摸孩子的头,说:“等以后有机会,咱们一起回去看看。”
“但现在,咱们要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顺从大明的北元部落虽然经历了生活的巨大转变。
但在大明的关怀和引导下,他们逐渐融入了新的社会,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也为大明的多元文化和繁荣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徐辉祖负责草原后续处理的所有事情,他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都上奏给了朱允熥。
写奏疏的时候,徐辉祖的手激动的都开始颤抖。
他万万没想到,陛下的一系列政策竟然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陛下当真是千古圣君,千古明君呀!”
徐辉祖看着手上的奏疏,语气十分的感慨。
随即,他派遣人快马加鞭的将奏疏送回金陵。
……
金陵的皇宫内。
朱允熥手中拿着徐辉祖从草原送来的奏疏
看完后,他的嘴角渐渐上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你们看看。”
朱允熥将奏疏递给一旁的赵谦、黄观、解缙和夏元吉。
四人恭敬地接过奏疏,围拢在一起仔细查看。
只见奏疏上详细记载着草原上的种种情况。
那些顺从大明的北元部落,在新的安置点逐渐适应了农耕与定居生活,生产有序开展。
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而反抗势力已被基本肃清,草原局势趋于稳定。
“陛下,这……这真是令人惊喜。”
赵谦率先打破沉默,眼中满是惊讶之色。
黄观也连连点头,激动地说道:“陛下圣明,这都是陛下的功绩,政策如此得当,才让草原有了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缙更是文采飞扬地夸赞道:“陛下之策,如春风化雨,泽被草原,北元部落能有今日之转变,全赖陛下高瞻远瞩。”
夏元吉也拱手说道:“陛下的政策好,让草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允熥笑着摆了摆手,温和地说道:“反抗大明的,朕要杀。”
“但听我大明话的,朕从不吝啬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毕竟我大明有着不少的民族,要民族一家亲,我大明才能蒸蒸日上。”
他的目光坚定而温和,看到了大明各民族和谐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他的愿景一直都很简单,解决大明所有的潜在危险。
让大明变得无比强大!
让大明境内的所有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所有的百姓,自然也包括大明境内其余的民族。
毕竟,自古以来,历代皇朝境内都是多民族融合。
而且民族问题也是历代中原王朝比较头疼的。
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朝廷的整体实力能够提上一大截,也能够让王朝更加繁荣,繁华多样。
稍作停顿,朱允熥又补充道:“当然了,倭国人除外。”
想起倭国之前的种种行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峻。
“倭国之人,狼子野心,屡次犯我大明边境,不可轻易饶恕。”
赵谦等人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深知陛下对于不同民族和势力有着清晰的判断和决策。
对于真心归服的民族,陛下以仁德相待,给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对于心怀不轨、妄图侵犯大明的势力,则绝不姑息。
“陛下英明,如此恩威并施,我大明必将四海宾服,万邦来朝。”
解缙再次夸赞道。
朱允熥站起身来,走到宫殿的窗边,望着远方,说道:“朕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团结、繁荣的大明。”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为我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你们也要多为朕出谋划策,让这盛世之景早日到来。”
赵谦、黄观、解缙和夏元吉四人齐齐跪地,齐声说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创大明盛世!”
……
朱元璋在得知朱允熥的民族政策后,先是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这小子,有点我当年的风范。”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继续说道,“对于反抗者绝不姑息,这是维护大明威严的必要手段。”
“想当年,我若不狠下心来,如何能平定这乱世,建立起这大明江山。”
他走到窗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但他又懂得对顺从者施以仁德。”
“给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让各民族能在大明的土地上和谐共处。”
“这一点比我想得更远。”
“我当年更多的是着眼于打天下,而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天下,让这江山稳固,让百姓安居乐业。”
“民族一家亲,这话说得好。”
朱元璋微微点头。
“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大明才能蒸蒸日上。”
“这是长治久安之道,允熥这孩子有远见。”
“不过,对倭国人的态度也没错,倭国人心怀不轨,不可不防。”
……
朱棣听到朱允熥的民族政策后,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
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他想起自己南征北战,为大明开疆拓土的经历,心中对朱允熥的做法有了自己的判断。
“允熥这政策,刚柔并济,甚是妥当。”
朱棣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道。
“在草原之事上,对反抗者果断杀伐,能迅速稳定局势,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易造次。”
“这和我在战场上的做法是一个道理,只有让敌人畏惧,才能换来和平。”
他接着说:“而对顺从的部落给予妥善安置,促进民族融合,这是高明之举。”
“这样既能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能为大明增添新的力量。”
“我在北征之时,也深知团结各民族的重要性,但允熥能将这一点形成系统的政策,实属不易。”
“只是这对倭国人的态度,我也赞同。”
朱棣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
“倭国无恶不作,对他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允熥能有这样的决断,可见他有治理天下的气魄。”
朱棣刚刚讲述完对朱允熥民族政策的评价,燕王妃徐妙云微微颔首,眼神中满是赞。
“王爷所言极是,陛下确实有远见卓识。”
“他这民族政策刚柔并济,恩威兼施,既展现了大明的威严,又体现了仁德之心。”
“那些顺从的部落,在他的安排下能过上安稳日子,融入大明的生活。”
“这对于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意义重大。”
“而且他对倭国人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不被一时的仁慈所蒙蔽,如此清晰的判断和决策,实非常人所能及。”
燕王世子朱高炽也跟着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陛下此举,不仅能让草原地区长治久安,还能为我大明吸纳更多的力量。”
“各民族在他的政策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是我大明之幸。”
“他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策略,该杀则杀,该抚则抚,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我想,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的疆土会更加稳固,百姓会更加安居乐业。”
朱棣坐在主位上,看着徐妙云和朱高炽,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们说得都对,陛下有能力,也有担当。”
“希望他能继续把这政策推行下去,让我大明更加繁荣昌盛。”